图书介绍

古代百科学术与中国思想的发展【2025|PDF|Epub|mobi|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】

古代百科学术与中国思想的发展
  • 蒋广学主编 著
  • 出版社: 南京:南京大学出版社
  • ISBN:9787305067952
  • 出版时间:2010
  • 标注页数:481页
  • 文件大小:24MB
  • 文件页数:496页
  • 主题词:学术思想-思想史-中国-古代

PDF下载


点此进入-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【推荐-云解压-方便快捷】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。移动端-PC端通用
种子下载[BT下载速度快]温馨提示:(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)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[便捷但速度慢]  [在线试读本书]   [在线获取解压码]

下载说明

古代百科学术与中国思想的发展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

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。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。

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,简称FDM(免费,没有广告,支持多平台)。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。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。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。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。不推荐使用!后期资源热门了。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!

(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,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)

注意: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: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

图书目录

第一章 取义:中国经学思想史中的诠释传统&南京大学文学院 徐兴无1

引言1

一、“取义”的传统2

(一)“君子之学”与“取义”传统2

(二)孔子的“取义”与“六经”的形成6

二、“大义”的建构12

(一)“六经”的意义体系12

(二)“天人之道”与标举“大义”16

三、“通义”与“正义”20

(一)“广学”与章句之弊20

(二)“通义”与经学统一26

四、“本义”与“新义”32

(一)唐宋新儒学与新经学的开创32

(二)经学与道德实践38

五、考证“字义”44

(一)考据方法的自觉44

(二)汉学的突破51

(三)余论56

六、主编的讨论57

第二章 古代天学的发展与其对王道及其哲学观念的影响&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所 陈美东 杨文衡59

引言59

一、先秦时期的天学60

(一)三代之前中华祖先的天文观念60

(二)夏、商、周三代的天文历法63

二、秦汉至明朝前期的天学75

(一)历法思想76

(二)关于宇宙和天地结构的思想82

(三)宇宙神创说87

(四)宇宙膨胀说90

(五)星表、星图和浑象及其他93

三、明朝后期至清末的天文学及本章小结96

(一)西方天文学的传入96

(二)传统天文学思想的延续97

(三)王锡阐与《晓庵新法》100

(四)本章小结100

第三章 从礼、法关系的演变看中国治国理念的发展&南京大学法学院 张仁善105

引言105

一、礼与法的源起及功能定位——“惟德是辅”治国理念的萌芽106

(一)“礼”最初形成于人际交往活动中106

(二)上古“礼仪”的变迁与周代宗法礼制的确立108

(三)法(刑)由源于对外兵事及其向内治的历史演变113

二、礼与法关系的紧张——治国理念的探索115

(一)儒家的“礼治主义”与法家的“法治主义”116

(二)儒、法治国理念既相互区别又相互渗透119

三、礼与法的调和——“王霸杂用”治国理念的确立123

(一)儒学在汉代的复兴与独尊儒术政策的确立123

(二)“阳儒阴法”的统治策略125

(三)法律的儒学化同时意味着专制主义的加强126

四、礼法与礼教的融合——“礼教”治国思想的成熟128

(一)从礼法融合向礼法与礼教融合的发展128

(二)理学向礼教方向的深透130

(三)理学向礼法制度方向的伸展133

五、礼与法的分离——传统治国理念的近代转型136

(一)社会转型特别是西学东渐催生了近代法律意识136

(二)修法派着意摒弃“礼治”观念138

(三)以法治代替礼治是历史的必然选择141

六、主编的讨论143

第四章 “止戈为武”的战争观与华夏文明国家的形成及巩固&军事科学院战争理论研究部 范中义 霍印章 南京大学中国思想家研究中心 蒋广学147

引言147

一、追求和平——“止戈为武”的宗旨148

(一)“止戈为武”的明确提出及其深刻含义148

(二)“止戈为武”是中华民族一贯遵循的战争观念150

(三)“止戈为武”是农耕经济的基本特征决定的153

二、除戎器,戒不虞——“止戈为武”的保障155

(一)先秦诸子的备战思想155

(二)历代思想家和政治家对先秦诸子备战思想的继承156

(三)历史上突出的备战实例159

三、天下大一统——“止戈为武”的神圣目标163

(一)“不得已而战”是“止戈为武”的一般规律163

(二)“尊王攘夷”是古代“止戈为武”的重要内容166

四、仁者无敌——“止戈为武”、推动社会发展的根本因素172

(一)仁战乃是取胜的决定因素172

(二)民心“豫”,既是战而胜之的根本,也是社会进步的动力175

五、主编的讨论180

第五章 历史学的“资治”功能与存亡兴替系于民思想的发展&北京师范大学史学理论与史学史研究中心 瞿林东 南京大学中国思想家研究中心 蒋广学185

引言185

一、“史”起于国家存亡兴替,作于史家的忧患意识187

(一)史之用在于“资治”187

(二)君子忧世而有史作191

(三)史著的中心是探求存亡兴替之道197

二、存亡兴替系于民的历史思想201

(一)君道及官箴问题202

(二)民生问题206

(三)民族矛盾及民族融合问题209

(四)儒学的发展及其国民素质教育问题213

三、史家批判理性的不断升华215

(一)史才三长而重在“通识”215

(二)史学家批判理性的历史演变217

四、主编的讨论222

第六章 儒释道的人生哲学与中国知识阶层的精神世界&南京大学思想家研究中心 傅新毅 蒋广学227

引言227

一、早期思想家对人生哲学的论述228

(一)孔子对士阶层的定“格”228

(二)性善论、性恶论是早期儒家人生哲学的两个支点232

(三)道家“冥合”自然的人性论240

二、隋唐佛教心性论和道教性命双修的思想244

(一)印度佛学的基本精神和主要理论形态244

(二)隋唐佛教心性论249

(三)唐代道教启开了“性命双修”的发展方向262

三、宋明道学265

(一)宋明新儒学产生的背景265

(二)“继天立极、扶正人心”的新儒学267

四、道学家理想人格与清代思想家对道学的改造279

第七章 古代文学的演变与中国“人学”思想的发展&南京大学中国思想家研究中心 吴正岚285

引言285

一、先秦“风骚传统”与人学思想286

(一)《诗经》的“风雅精神”286

(二)楚辞与人学思想291

二、汉魏六朝文学的自觉与人学思想295

(一)“古诗十九首”与人学思想296

(二)建安文学与人学思想299

(三)陶渊明的人学思想300

三、唐代诗文与人学思想303

(一)盛唐诗人李白、杜甫与人学思想304

(二)中唐白居易、元稹的乐府诗与人学思想306

(三)唐传奇中的男女之情308

四、宋代文学与人学思想310

(一)北宋古文创作与人学思想310

(二)宋词与人学思想313

五、元杂剧与人学思想316

六、明清小说与人学思想320

(一)明代四大奇书与人学思想320

(二)清代小说与人学思想323

七、小结325

第八章 古代“格致学”的发展与中国科学理性的逐步提升&南京大学哲学系 林德宏328

引言328

一、圣人造物与爱物329

(一)“物”不是实体概念,它只是人类认识和使用的对象329

(二)圣人造物与爱物333

二、百工造物与开物339

(一)《考工记》、《墨经》是对手工工匠造物最初成就的总结339

(二)具有近代工艺学色彩的《天工开物》341

三、以农为本的农政思想346

(一)天生之、地养之、人成之的农学思想346

(二)以农为本的农政思想351

四、自然医学356

(一)中国医学的基础是元气论356

(二)扶正祛邪的自然医学359

五、格致学的发展与科学理性的提升364

(一)“格物致知”存在着“科学的”和“伦理的”两种研究思想364

(二)宋代之后科学理性的逐步提升367

(三)历史呼唤新的百科学术之诞生370

第九章 中国新学科的创建与传统“人学”思想的现代转型&徐州师范大学留学生与近代中国研究中心 周棉373

引言373

一、“西学中源”、“中体西用”观念下的西学传播374

(一)明清之际的西学东渐与国人的“西学中源”说374

(二)晚清的西学东渐与国人的“中体西用”观念377

二、留学生与中国现代自然科学学科的创建383

(一)中国现代地学学科的创建384

(二)中国现代数学学科的创建387

(三)中国现代生物学学科的创建390

(四)中国现代物理学学科的创建393

(五)中国现代化学学科的创建396

三、留学生与中国近代人文社会科学学科的创建398

(一)中国现代哲学的创建398

(二)中国社会学学科的创建402

(三)中国近代心理学和教育学的创建405

(四)中国现代文学学科的建立410

四、新学科、新学术和新的人学思想413

(一)学科、学术及推进本民族学术现代化的追求413

(二)传统人学思想的现代转型416

五、主编的讨论418

第十章 在“《易》为经首,子随经末”结构中发展的古代思想史&南京大学中国思想家研究中心 蒋广学421

引言421

一、我国“人学”思想体系的初步建立423

(一)五帝、三代的文化遗产423

(二)老子、孔子对建立先秦“人学”的奠基作用429

二、“《易》为经首,子随经末”学术结构的形成436

(一)中央集权君主专制制度的建立与人学精神的“天人合一”化436

(二)经史子集学术结构的初步形成440

三、“《易》为经首,子随经末”体系下的“百科学术”444

(一)从《隋书·经籍志》到《四库全书总目》书目体系的微调444

(二)以仁为根本属性的天人合一思想于“体”内的演变445

四、新的人文精神的孕育与旧学术体系的逐步瓦解452

(一)经学重新回到学术的中心地位452

(二)各科学术对新的人文精神的孕育456

(三)清代理学对各种思潮的回应与旧学术体系的终结460

五、总结:古代“人学”的历史性与其普遍价值462

(一)孔子人学思想的历史性462

(二)古代“人学”的普遍价值465

参考书目470

后记478

热门推荐